教学安排
教学安排
课程安排以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为依据,注重课程间知识的逻辑关系以及课程间的衔接性和学期间课程分布的均衡性,注重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类。
一、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六类: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外语、体育、国防教育。目的是培养工科学科基础知识和政治人文素养,使其具有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掌握高等数学及工程数学的基本理论,能够进行数学分析、数理统计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掌握大学物理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技术,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应用前景。并通过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初步具有合理抽象、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专业教育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开始初步整体的了解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概念、应用及发展前景,再通过《水力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分析化学》、《水泵与水泵站》、《水工程经济》、《工程力学》等专业必修课以及《水处理工程实验技术》、《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技术》、《结构力学》等专业选修课使学生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通过专业必修课《土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给排水工程CAD》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专业选修课《电工与电子技术》等熟悉电工、电子学和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通过《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概预算》、《给排水工程程序设计》、《城镇规划概论》、《建筑电气与暖通工程》、《环境保护与评价》、《城市防洪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3S技术应用》等专业选修课来全面了解服务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技术及周边学科。
(2)专业技术课程
通过专业必修课《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解决本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专业必修课《给排水工程结构》、《城市水工艺与仪表》、《水工艺设备基础》和专业选修课《建筑材料》熟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结构、材料与设备的基础知识,熟悉工艺系统的控制原理;通过专业必修课《给排水工程施工》和专业选修课《建筑项目招投标与工程监理》等熟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施工和运营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3)专业实践和技能训练
实践教学有课程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多种形式,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它的作用与功能是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实验技能、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等。
① 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测量方法、误差分析、实验原理等,另一方面 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实验内容的设计与实验数据的整理等。本科期间实验课程包括:《水处理工程实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实验包括:《工科化学》8学时、《工程力学》4学时、《水力学》8学时、《测量学》8学时、《水处理生物学》12学时、《水泵与水泵站》8学时、《水分析化学》12学时、《物理化学》8学时、《电工与电子技术》16学时、《建筑材料》8学时,《土力学与地基基础》8学时。
② 实习
通过实习类教学环节,学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设施的施工、运行、维护与管理知识,学习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与规程。具体的实习项目包括:工程训练、专业社会实践、测量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③ 课程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加大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学习有关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工程设计的能力。本科期间的课程设计包括:《给排水工程结构课程设计》、《水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水源工程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建筑给排水课程设计》。
④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生动手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毕业设计(论文)中,本科生要接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一般或基本问题能力的训练。毕业设计的形式有设计与论文两大类,其中论文占5%以下,毕业论文的选题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设计所有选题的背景均来自于工程实际,然后假题真做,一人一题。每位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数不超过6人。同时,邀请部分设计院设计人员参与毕业设计指导。每年根据指导教师申报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
三、综合教育
综合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综合教育贯穿在整个本科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贯彻和实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及各类学科竞赛等相关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训练和社会实践,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等创新性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1版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需获得6个创新创业学分。另外,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设计,包含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及自我实践的个性化教育课程,也需获得6个学分。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形势与政策》按专题进行,将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咨询与辅导作统一安排。另外,通过安排在小学期的工程训练,前沿讲座,专业社会实践,创新教育等环节,通过知名专家学者报告、专题调研、参观走访、撰写报告、ppt汇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