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A

发布日间:2013-06-04   浏览次数:1497

开课单位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A

课程代码

开课学期

第三或四学期

学时/学分

64/8

选课对象

测控,金材,粉体,测绘,勘查,建环,给排水//工业工程,自动化,电气,城,园林,食品,制药,化工,工业设计。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大学物理实验

课程教材

单辉祖、谢传锋合编,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和资料

范钦珊、王琪,工程力学(12),高等教育出版社

蒋平,工程力学基础(III),高等教育出版社

梅凤翔,工程力学(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简介:工程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它不仅可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工程构件的设计与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结构的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对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结构的受力情况、强度性能刚度性能以及稳定情况的计算和判断;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构件静力学受力分析,汇交力学和力偶系,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等力系的简化与平衡,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梁的弯曲内力应力和变形,应力与应变分析,失效分析与强度准则,组合变形时的强度计算,压杆稳定,材料的疲劳与断裂,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课程目标

对应的专业培养目标

(CO1)掌握构件力学分析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基本计算

LO3)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理论基础和前沿知识

(CO2)掌握构件安全性能主要指标和分析计算理论与方法

LO5)本专业所必需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技能以及工程实践与管理能力

(CO3)初步了解杆件安全设计要求,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及结构应力测试分析方法

LO7)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式

¢PM1.讲授法教学

48学时 86%

PM2.研讨式学习

学时 %

¢PM3.案例教学

6学时 11%

PM4.网络教学

学时 %

PM5.扮演教学

学时 %

PM6.体验学习

学时 %

PM7.服务学习

学时 %

¢PM8.自主学习

2学时 3 %

评估方式

¢EM1.课堂测试

10%

EM 2.期中考试

%

¢EM3.期末考试

50 %

¢EM4.作业撰写

15%

¢EM 5.实验报告

15%

EM6.期末报告

%

EM7.课堂演讲

%

EM8.论文撰述

%

¢EM9.出勤率

10%

EM10.口试

%

EM11.设计报告

   %


课程教材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是“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是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静力学》和《材料力学》(Ⅰ,Ⅱ)的基础上,根据“高等学校工科本科工程力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紧扣“教学基本要求”,力求使工程所需基础简单明显,在内容选取上采取精简内容、突出重点等办法,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对工程力学课程的要求,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全书概念严密、简明扼要、语言流畅易懂。与同类其他教材相比,《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最大的特点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书分静力学与材料力学两篇。静力学篇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汇交力系、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任意力系与静力学专题等6章。材料力学篇包括绪论、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应力状态分析、复杂应力状态强度问题、压杆稳定与疲劳强度等10章。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与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要求: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约束和约束反力的知识;牢记二力体和分离体的概念;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会画受力图。

教学重点:约束和约束反力;受力图。

教学难点:约束的性质;连接两个以上构件的结点和具有结点载荷的结构的受力分析。


第二章 汇交力系

教学要求:理解力的投影与分解;了解几何法;掌握解析法。

教学重点: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

教学难点: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应用。


第三章 力偶系

教学要求:掌握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其计算,掌握力偶的概念和计算;理解力偶系的合成;掌握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教学重点:力偶系的平衡方程

教学难点:力偶矩矢,空间力偶系的平衡问题。


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

教学要求:理解力线平移定理;理解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主矢主矩,理解静定与静不定问题的概念;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掌握刚体系的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刚体系的平衡问题。

教学难点:刚体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第五章 空间任意力系

教学要求:掌握空间力对轴之矩;掌握空间力系平衡方程。

教学重点:力对轴之矩,空间力系平衡方程

教学难点:空间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第六章 静力学专题

教学要求:掌握确定重心和形心位置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点:组合法求重心和形心。

教学难点:组合法。


第七章 材料力学绪论

教学要求:掌握材料力学的任务,理解材料力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及假设;掌握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掌握杆件的几何性质及四种基本变形;掌握截面法;掌握应力和应变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材料力学的任务;截面法;正应力和切应力。

教学难点:截面法求内力。


第八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教学要求:理解轴向拉压变形的特点;掌握轴力与轴力图计算;掌握拉压杆的应力和拉压杆的强度计算;了解应力集中概念和圣维南原理;掌握叠加法求拉(压)杆的变形;理解斜截面应力公式;掌握低碳钢和铸铁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理解简单的拉压静不定问题;掌握连接部分的强度计算。

教学重点:截面法;拉压变形正应力公式和变形公式;强度计算的三个方面的工作。

教学难点:内力符号的规定;轴力图;危险截面的判断;静不定问题的解法。


第九章 扭转

教学要求:理解扭转变形的特点;掌握扭矩与扭矩图计算;掌握扭转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掌握极惯性矩和抗扭截面系数的计算;掌握刚度计算;理解扭转的静不定问题;了解非圆截面的扭转。

教学重点:扭矩图;扭转时切应力的分布规律;合理截面设计。

教学难点: 扭矩的符号规定及扭矩图;扭转刚度计算。


第十章 弯曲内力

教学要求:掌握剪力、弯矩的正负号规定及计算;理解利用剪力方程、弯矩方程画剪力图、弯矩图;掌握利用剪力、弯矩和载荷集度间的微分关系画剪力图、弯矩图;理解叠加法画剪力图、弯矩图。

教学重点: 剪力图和弯矩图;剪力、弯矩和载荷集度间的微分关系。

教学难点:剪力和弯矩的计算;剪力图和弯矩图;最大弯矩截面的确定。


第十一章 弯曲应力

教学要求:理解弯曲正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对称弯曲、中性层和中性轴的概念;掌握弯曲正应力的计算;掌握惯性矩的计算和平行轴定理;理解弯曲切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弯曲切应力公式;掌握梁的强度条件和强度设计;掌握斜弯曲和拉弯组合变形。

教学重点:梁的强度计算;斜弯曲和拉弯组合变形。

教学难点:梁的危险截面和危险点的确定;叠加法求组合变形。


第十二章 弯曲变形

教学要求:掌握梁的挠度和转角的概念;掌握梁的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理解积分法求梁位移;掌握叠加法求梁位移;理解静不定梁的解法;掌握梁的刚度计算。

教学重点:挠度和转角;梁的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叠加法求梁位移。

教学难点:叠加法求梁位移。


第十三章 应力状态分析

教学要求:理解一点的应力状态;掌握求平面应力状态的解析法;理解几何法;掌握主平面、主应力和最大切应力的计算;了解空间应力状态;理解广义胡克定律。

教学重点:点的应力状态;主平面、主应力和最大切应力。

教学难点:点的应力状态的概念和表示。


第十四章 复杂应力状态的强度问题

教学要求:掌握四个强度理论;掌握弯扭组合与弯拉(压)扭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理解承压薄壁圆筒的强度计算。

教学重点:四个强度理论;弯扭组合。

教学难点:弯扭组合的强度计算。


第十五章 压杆稳定问题

教学要求:掌握稳定性的概念;掌握临界载荷的计算;掌握临界应力总图;掌握稳定条件的校核。

教学重点:失稳;柔度; 压杆稳定条件。

教学难点:临界应力总图。